金 苏 大 涧 探 秘
蒋 金 明
在我发表“破释通天河”一文后,我深深地迷上了“西游记”这本书。日常生活中自己不知不觉地对周围地理环境沉思着、探索着,想从某些地理环境中发现更多的西游文化背景。
要想领悟西游文化,必须阅读或者确切地说需研读“西游记”这本书。从阅读中发现、寻找书中有关故事情节、地理状况,与今天花果山及周边地区的地形环境有相应相似的迹象,通过这些迹象再用心体会,同时感悟“西游记”中故事的内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一步揭示西游文化与我市主要是云台山的关系。
翻阅“西游记”如此厚重之文,要想读懂它谈何容易。一天翻阅“西游记”书时,看到“西游记”书目录中第十五回时,此回标题是“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中的鹰愁涧的名字引起我的注意。为啥鹰愁涧的名字钩住我的思索呢?因为我处金苏大涧有一形象石,此石活的的象老鹰之咀,所以当地老百姓给它起个名字叫大鹰咀或鹰咀石,它的下面就是有名的金苏大山涧,鹰咀石与山涧同在一处,鹰愁涧是否与此大鹰咀下的山涧有联系?这些全然不知,但不管怎样,先看看第十五回内容,然后再作分析。
“西游记”书中第十五回是这样介绍鹰愁涧的:“这涧中自来无邪,只是深陡宽阔,水光彻底澄清,鸦鹊不敢飞过,因水清照见自己的形影,便认做同群之鸟,往往身掷于水内,故名鹰愁陡涧”。从鹰愁涧介绍中可得知,在400多年前,吴承恩老先生对此山涧分析,“鸦鹊身掷水内”,是因为飞鸟们,在飞行中看到涧中水清照见自己形象,误认为是同群之鸟,便飞到一起,这样身掷于水内,造成鹊鸟或伤或亡。久而久之,这种伤亡现象引起鸟类害怕,所以吴承恩老先生把这山涧起名叫鹰愁涧。
在今天的金苏大涧里,有时也会拾到伤亡之鸟。这些伤亡之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游记”书中说鸟飞过山涧时,身掷水内而亡。今天我们无法验证鹊鸟在飞过山涧时,是否是这样的反映,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金苏大涧的特殊地形,容易造成飞鸟伤亡。就是此涧有田横岗将山涧撑开,使山涧成“丫形,”即山涧上游由两条山涧分别汇集一处,再成一条总涧。由于上游两条山涧分开较远,涧深又陡,较远的距离,山谷中形成的气流温度差异大,鸟类在沿山谷飞行时,交叉气流的变化使它短时间控制不住自己飞行,可能是易撞击山崖或身掷水内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又可能发生在幼鸟试飞时或夜里受惊之鸟伤亡现象可能比较多些。当然不管怎么说,金苏大涧飞鸟出现伤亡现象,是和“西游记”书中所说的鹰愁涧鹰愁现象极其相似。当熟悉金苏大涧环境的人们,在读到“西游记”第十五回时,会一下子便将金苏大涧纳入“鹰愁涧”范畴思考之中。
另外,金苏大涧不但和“鹰愁涧”有相同的鹰愁现象,还有许多方面和“鹰愁涧”有相同相似之处。
如:“这涧中自来无邪”。时日金苏大涧有飞鸟在涧中伤亡现象,老百姓认为小鸟不甚撞上山崖而造成的,调查附近村民们说:山涧内没听说被什么鬼怪之事,无论人们在涧里白天砍草洗衣服,晚上乘凉或行走山路的,都未有什么鬼怪吓过。所以金苏大涧这里也是“自来无邪的”。
还有“西游记”书中所说的:“这条涧千万个孔窍相通……”。这是描写鹰愁涧的,而金苏大涧涧底全是大小不一的石头,从山下一直相拥叠致,几乎是满涧底,石头与石头之间相互形成千万个孔窍相通的孔隙。水在石间孔隙中流走,形成“故此波澜深远”。当然在雨水较大时,山涧水流才会涌上乱石来,又形成“千仞浪飞喷碎玉”的壮观美景。
又如:解释鹰愁涧时,又着重强调是“陡涧”。而金苏大涧是在高大的南云台山北坡,而北坡本身是险峻坡陡,山涧是依山势而成,所以山涧是陡的,这是事实。
“鹰愁涧水光彻底澄清”。才造成鸦鹊往往身掷于水内。金苏大涧涧壁陡峭,每次雨水过后,形成水流直射山下,水中杂质被洪流带下山去,常年一次又一次的冲刷,山涧水中几乎很少有杂质,所以涧水形成“水光彻底澄清”。另外,高大的山体,岩石中有渗透的山泉。云台山的山民们都知道,山有多高,山泉水就有多高,那几百米高的山谷,不知有多少泉眼,众多的泉水汇入山涧中,更显得“水光彻底澄清”。
“千仞浪飞喷碎玉,流归万顷烟波去”。这是鹰愁涧的水飞喷击石成碎玉状,最终流归万顷烟波。“万顷烟波”当然是很大很大的水面。早在“西游记”成书年代,云台山还处在汪洋大海之中,直到清朝康熙年间的1712年前后,因黄河改道,云台山与大陆之间“渡口渐塞,忽成陡地”。“西游记”成书时离现在有400多年了,400年前的金苏大涧的山下,本身就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山涧之水下山入海,正是“流归万顷烟波去”的写照。
从以上诸多方面分析,金苏大涧和“西游记”书中的鹰愁涧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用今天的话来说,金苏大涧应是西游记中鹰愁涧的原型,很值得人们去思考、探就。
“西游记”书中,叙述鹰愁涧里被观音菩萨送条小白龙来,后来小白龙把唐僧的白马给吃了,在观音的指点下,又变成神通广大的龙马。现在我们了解到“西游记”书的创作,主要描写某处山、石象某种动物形象,并拟人化来叙写故事情节。但在今天的金苏大涧里,既没发现龙的形象石,又没发现马的形象石,看样子这里无法找到龙和马的踪影。龙和马的踪影找不到,虽然前面介绍金苏大涧许多特别之处和鹰愁涧极其相似甚至相同,但是,龙和马应该在这里有所发现才行。但为什么又找不到踪影呢?——自己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沉思了好久时间,由于找不着方向,使自己的思索陷入一片茫然。
根据西游研究者们认为,“西游记”故事是吸收了大量民间传说编写成的。这一看法,一下子打开了我的思路。在思索中,发现金苏大涧在本地还有不同名称,如叫龙潭涧的,还有叫大青涧,南大涧,云中涧等等。为什么叫龙潭涧呢?在民间传说中,流传着这样一段民间故事,即“小白龙探母”的故事。说的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即小白龙解救她母亲的事:小白龙母亲犯了天规,被天庭关压在西海龙宫后花园八角硫硫井里,等到小白龙长大成人后,小白龙问别人他的母亲在哪里,别人对他说,你母亲犯天规被天庭判关压在八角硫硫井里,于是小白龙到天庭讲理讨个说法,但天庭根本不与理睬,于是小白龙气极败坏地将天庭的宫灯给砸了,被天庭武士们逮住,这样小白龙犯罪深重,玉皇大帝气极了判小白龙终身关压在金苏山涧里不许出来。小白龙听后不服,并哭闹不止,要求天庭给具体说法,天庭回答:要等铁树开花马长角,才能出来。这是给小白龙一个骗局。铁树怎么能开花呢?马怎么会长角呢?于是小白龙仍然在哭,哭得惊天动地。小白龙知道捞不着出来,就是见不到他的母亲。原来在家时,他经常到后花园八角硫硫井旁喊他妈妈,并和她见面。小白龙是孝子,特别孝敬他母亲。小白龙如此孝敬母亲,玉皇大帝知道后,批准他每年六月初三这一天回家看望他的母亲。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小白龙探母”的故事。
说也奇怪,在大多数的年分里,每年六月初三这一天早晚,在金苏大涧深谷处或是山巅上,会出现淡淡的云雾。注意的人们就会说:小白龙今天又要去探母了。另外,当地群众还有这样的农谚:“六月初三发发燥,高山顶上也收稻”。这农谚不但说明很早以前金苏大涧山顶有云雾会出现,而且云、雾变化无穷,能变出各种形象,当然有可能变相出“龙”形。同时说明六月初三前后,金苏大涧这个地区雨水较多,高山顶上也能长好水稻。在古代云、雾、雨水又和龙有联系的。从上面得知这些云、雾和雨水的变化,可能就是这个故事的由来吧!
从“西游记”书中看出,第十五回中也有一条小白龙,书中是这样写的,“这厮本是西海敖闰之子。他为纵火烧了殿上明珠。他父告他忤逆,天庭上犯了死罪”。又如观音对身边的揭谛道:“你去涧边叫一声敖闰龙王玉龙三太子,你出来,有南海观音在此。他就出来了。”观音又说:“那条龙,是我亲奏玉帝,讨他在此(鹰愁涧)。专为求经人做个脚力。”(玉:白色。是社会上公认的颜色,所以今天的电影、电视、动话片等,都将玉龙称之为白龙。——笔者。)“西游记”书中小白龙和民间传说“小白龙探母”故事中的小白龙大致相同,特别是小白龙的姓名、身份、藉贯都是一样的,都是西海龙王三太子,所作所为及罪刑处理,也基本一样。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将民间故事与“西游记”中的小白龙情况具体分析对照一下,揭示两处小白龙是怎样的关系。
鹰愁涧中的玉龙
1、身份:西海龙王玉龙三太子。
2、涧里本来无龙。
3、玉龙来源:那条龙是我(观音)亲秦玉帝,讨他在此。
4、罪行:天庭上犯了死罪。
5、宽容条件:愿意改造,为求经人做脚力。
金苏大涧里的小白龙
1、身份:西海龙王三太子。
2、涧里本来无龙。
3、小白龙来源:小白龙犯天规,被玉皇大帝压在此山涧。
4、罪行:被天庭判无期徒刑,铁树开花马长角才能出来。
5、宽容条件:每年六月初三回家一次看望母亲。
从以上“西游记”书中与民间故事分析出 ,“西游记”中“鹰愁涧意马收缰”这一回,基本上运用“小白龙探母”中的故事情节,将小白龙原本写进书中。特别指出的是,鹰愁涧的小白龙和金苏大涧的小白龙,他们的姓名、身份、藉贯等都相同,都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当然就是同一个人。反过来证明,“西游记”书中的小白龙所在的鹰愁涧,和民间传说的小白龙所在的金苏大涧也应是同一个山涧,用今天的话说,金苏大涧就是“西游记”中鹰愁涧的原型。
吴承恩老先生在书写“西游记”小白龙故事时,将“小白龙探母”民间传说简略改动一下,所不同的是民间传说中的小白龙被天庭判无期徒刑,只是每年回家一次看望母亲。而“西游记”中是按排了“劳动改造,重新做人”的理念。如观音说:“是我亲见玉帝,讨他下来,教他与唐僧做个脚力”。在鹰愁涧里观音又对小白将言语吩咐道:“你须用心了还业障,功成后,超越凡龙,还你个金身正果”。小白龙用心领会,于是兢兢业业为唐僧做脚力。
谈到这里,会有人提出相反意见,即你介绍的民间传说,也许是来自“西游记”吧?笔者认为不可能。如果这一民间传说来自“西游记”书里而传至民间,那小白龙吃马变马这段故事就会夹在一起于民间流传,实际民间不懂这些,仍然自行流传原来的故事。“西游记”这本书已经出版四百多年了,根本没有听民间还有小白龙吃马变马的以及其他传说,更没听到“小白龙探母”故事与“西游记”有什么瓜葛。因此,可以说,“西游记”中的小白龙“吃马变马”的故事是来自“小白龙探母”民间传说。
至于书中讲到小白龙吃唐僧的马,后来又将小白龙变成马,即龙马。这是吴老先生为介决唐僧取经中的行程问题,所精心设制的。现在大家知道,唐僧取经西天之路是青藏高原等荒无人迹之地段,爬山越岭,过河涉水,是非常艰辛和危险的。唐僧是肉体凡胎,“这万水千山,怎生去得!”观音菩萨安排好取经人,除唐僧外,还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在鹰愁涧时,八戒、沙僧还未入此队伍)。后三者孙悟空等人神通广大,能腾云驾雾,飞越天险,行路程没问题。但唐僧不同,必须有较好的交通工具帮助才行;当时唐僧取经出发时,唐太宗送了他一匹白马。马是当时****的交通工具,这马再好,也是凡马,无法飞越天险,无法以攀崖过河,怎到那灵山佛地?是凡马,还得吃料放牧,如果马生病跌伤怎么办?中途重新换马怎么办?等等。这些都要花费“西游记”作者大量笔墨,太多的罗嗦,引发吴承恩老先生的思索。正如观音所说:“想那东土来的凡马,怎历得万水千山?怎能到得那灵山佛地?须得个龙马,方才去得”。但谁又愿意去西天取经吃苦呢!只有犯罪又得宽恕之人,于是想到了小白龙。龙有腾云驾雾飞跃天险之能势,马有大地奔跑和运输的能力。在吴承恩老先生的笔下,由龙和马的共同能力结合而成的马****,即龙马。也是吴老先生想要得到的“意想之马”。于是安排小白龙吃了唐僧之马。孙悟空和小白龙打斗,小白龙钻入草科与千万个孔窍相通的石逢里,叫孙悟空使不上劲,又去找观音,当小白龙知道他们都是帮助唐僧取经之人后这才化解了误会。后来小白龙在听从观音发旨,“观音上前,把那小龙的项下明珠摘了,将杨柳枝蘸出甘露,往他身上一拂,吹口仙气,喝声叫‘变’!那龙即变成他原来的马匹毛片。”这样白龙马就问世了。
从“西游记”书中得知,小白龙吃马变马的全过程,都是在鹰愁涧中进行的。又从前面分析得知,金苏大涧就是鹰愁涧原型,书中小白龙和民间传说中的小白龙又是同一个人,用今天的话来说,西游记中的白龙马就是从金苏大涧这里走向西天取经之路的。
当我将“金苏大涧探秘”这篇文章阅读或讲解这段故事给人们听后,有的人便产生疑虑,认为“西游记”书中的鹰愁涧原形不一定是金苏大涧,也许是别的大涧呢?这一问题提得好,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云台山的其他山涧吧?如渔湾大涧,它的****特点除有多处瀑布景观外,再就是涧底漫坡山岩,流淌着清凉的山泉,涧底积石稀少,构不成“千万个孔窍相通”现象。所以说此涧不能是鹰愁涧原形。另外南云台山的东磊大涧,此涧底有许许多多石块聚积,但大多是小石块,漫于水底,有时露出水面。另有地段大石聚积一处,但面积量很小,也构不成“千万个孔窍相通”现象。这里需要说明是,此山涧也是丫型山涧结构,但在丫型交汇处,地势平缓,涧容宽阔,涧内产生气流变异小,一般不会产生飞鸟伤亡现象。所以东磊大涧也不属于鹰愁涧型的山涧。
有人说,你刚才举了两个山涧情况,那看朝阳乡的山涧情况是怎样的呢?
“西游记”中是这样描写朝阳地理环境的。在第二十二回开头,唐僧师徒“行过了八百黄凤岭,进西却是一脉平阳之地”。可以见得,在400年前“西游记”成书年代,虽然整个云台山在海中,而朝阳“却是平阳之地”。难怪今天人把这块地方叫朝阳,是否也吸收了“西游记”中“平阳之地”观点。既然那时的朝阳已是陆地,那么朝阳的山涧之水下山后,就没有“流归万顷烟波去”的景象了,因此,朝阳内的大大小小山涧,也不属于鹰愁涧类型。
云台山的其他山涧就不一一例举了。
总之,各个山涧所处环境不一样,所表现的特点有所不同。要找出于鹰愁涧相似或相同之处的山涧,需将你已知山涧特点分别予以和鹰愁涧对照。不能随意说某某山涧是,某某山涧不是。我们应积极挖掘西游文化,这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
金苏大涧之秘被揭开了。而金苏大涧在哪里呢?在连云港经济开发区中云乡金苏村的南云台山上。这里风光秀丽,山水清凉,是人们休闲旅游好去处。今天“西游记”中的取经五圣之一的白龙马在这里被揭示出来,大大增加了这里的西游文化内涵。加上原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再经过金苏人的努力开发,要不了多久,这里将焕然一新,吸引更多人来欣赏自然风光和品尝西游文化,这里将成为我市西游文化继花果山之后,又一新的旅游热地。